-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 时间:2021-04-30
- 点击:2200
- 来源:科研处
为交流信息、开阔视野、了解新知,通过学术、专业的熏陶,给师生一定的思维启迪,4月29日,在行知楼615教室,我校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举行了第一次学术沙龙。特邀嘉宾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袁芸老师和于士洋老师,学校图书馆杨晓琼馆长,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丰俊杰老师、甘宇老师,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共6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共持续两小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术分享,第二阶段为交流研讨。
袁芸作主题报告
活动伊始,袁芸老师就“全球古籍分布情况、流出渠道与利用”作主题报告,于士洋老师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古籍数字化研究”为题作主题分享。
于士洋作主题分享
研讨交流时,同学们表示通过两位老师的分享,他们对国家古籍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国家文化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要更加用心。
讲座现场
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陈浩岚同学说:“印象最深的是国家古籍的流出,我们国家的古籍因为战争的原因流出好多,很多在国外被别的国家收藏着,太惋惜了。还有国家对古籍的收集,专家对古籍的数字化工作,都让我感动。通过两位老师的分享,我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变更,相信未来古籍会以一种数字化、更方便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
刘磊同学表示:“以前真不知道数据库的录入要经过那么繁琐的前期工作,以为就是简简单单的分类整理,也不知对于古籍数据库的建立,不管是体量还是难度都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在录入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古籍保护,字库建立,经费管理,对外交流等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对于尚未收录的古籍,真的觉得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不管是尖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传统社科项目都应该更进一步的合理分配资源。”
胡萍萍同学说:“第一次参加这么有学术氛围的活动,第一次详细地了解到了原来一本古籍在使用之前要经历这么多复杂程序:(寻书)杀虫,修复,数据还原,录入,核对……每一步都太不容易了。看到流落在外还有没有得到重视的古籍时,真的很心疼。另外,最大的感受应该就是我们应该以很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能接触到的每本书(认真学习内容),知识点传承与传递的背后都有好多人在为其努力。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多看书。”
附:平台介绍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是学校五大校级科研平台之一。2019年11月19日,学校同意该平台正式成立,挂靠单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凝聚专业力量,提升教师科研工作水平;二是科研反哺教学,以师生共建、共研的方式,在学科专业领域内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三是,致力于区域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下设四个研究室:地域家族文化研究室、域外文化输出研究室、区域传记文学研究室、区域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室。研究室负责人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4名骨干教师担任。